1、信曰:"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2、上面的这段话,可以说是成语"人自为战"的典源。原文的意思是:韩信对众将*说,这是激励全军将士努力作战的一种办法。把军队放置于被称作死地的地方,就会使全军人人为求生存而殊死战斗,从而赢得生的机会。

3、公元前204年,汉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大将陈余在井陉(今河北省井陉)布置了二十万大军,准备抵抗汉军。由于汉军兵少,韩信决定拨出一万人,背水列阵。韩信的部下十分不解,又不敢多问,只好执行命令。而陈余看后心中暗喜,笑韩信不会用兵。第二天,汉赵两军一交手,韩信就退走,赵军随后**过来。汉军退至河边预设的阵地,*兵们见已无退路可走,转过身来,殊死拼杀,真可谓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个个奋勇,一时间顶住了赵军的**。赵军虽然兵多,却无法一下子吃掉顽强的汉军,双方你争我夺,处在胶着状态。这时,赵军后方突然大乱,刚才还向前进攻的赵军,开始纷纷后退。原来,韩信早在前一天夜里秘密派出的二千名骑兵,此时从赵军背后发起了**。赵军腹背受敌,军心大乱,士兵纷纷败走。尽管赵军统帅当场斩杀了多名士兵,也无法阻止"兵败如山倒"的趋势。在汉军的两面夹击下,赵军土崩瓦解,主将陈余死于乱军之中,赵王也成了汉军的俘虏。

4、战后,韩信的部下问:"兵法上讲,预设战场要依山傍水。这次,将军却令我们背水布阵,等于把军队置于死地,可结果却打胜了,这是什么道理呢?"韩信回答:"这种战法,兵法上也讲过,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而已。兵法上不是说,军队陷于死地可以后生,置于亡地可以后存吗?我不过是没有拘泥于前人的经验,而是采取了一种新的激励士兵努力作战的方法。"接着,韩信就说出了文中开头所提的那段话。

5、"人自为战",原来意思是讲,每个人为求自己的生存,而奋力地去战斗。在以后的实际运用中,逐渐地又赋予了它新的含义。抗日战争时期,广大的人民群众在中国***的**下,"人自为战,村自为战",积*开展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终于将**侵略军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里讲的"人自为战",与原来的意思相比,就有了一个从自发地求个人生存到自觉地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战斗的转化,从而也使得"人自为战"这句成语,成为我军反侵略战争中一个重要的作战指导思想。

动物的**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更多的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因争夺食物、配偶、领域(或巢区)而发生的相互**。为什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主要的原因是同种生物的生存需求高度相同,在有限的生存资源中,它们之间的斗争更为激烈,这成为**行为的源动力。

**行为有重要的生物功能和物种特异*,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有,而且越高级的动物其**类型越多。举例说明如下:

独居动物的**行为:如野猫。一个地区往往**生活着无数野猫,平时相安无事,但只要它们相互遇到通常就会爆发“战争”。由于拥有尖利的牙齿和爪子,一旦**行为发生,损失对双方来说都是惨重的。为了尽可能规避冲突的发生,野猫会用尿液标记自己的行踪,后到者根据这些气味信息,读出前一只猫走过的时间和距离,以此判断自己是沿着走下去还是换一条新路。

群居动物的**行为:群居*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紧密的团队生活模式,平日里朝夕相处,似乎是万众一心,但是有时为了食物、配偶、领地,群居动物个体间也会相互**。如协作捕猎后的狼群也会互相争食。

又如为了“抱得美人归”,繁殖期内雄*象**之间经常会相互冲撞、撕咬,往往体重大、个头高、力量足的个体会占优势。只有战胜方才能获得交配权,战败方不仅没有交配权,而且往往“遍体鳞伤”,*终死于伤口**。

(图片转自ocean.china*******)

再如食草动物群居个体间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一旦一方“越过雷池半步”,占有原地的一方就会用吼叫、撕咬、撞击等多种形式予以警告。如斑马、长角羚。

既然同种个体间的相互**是一种本能冲动,而且过度的**会导致群体的灭亡,那么是什么在抑制这种同种间的过度**行为呢?在独居动物中会产生一些规避机制,如前面我们提到的野猫;而群居动物特别是高级社会*动物中会产生一种屈服或求和的行为样式,*典型的是灵长类动物种群(如金丝猴、山地大猩猩)。当一只幼年公猴在体力和经验上远逊猴王的时候,它会屈服于猴王的**,成为一个丧失很多生存优先权(如食物配给、交配等)的“下等”猴;而当这只“下等”猴通过成长和学习具备了相当的实力之后,它必然会觊觎猴王的宝座,挑战“王权”,从而爆发“王位”争夺战。此外,母猴也会通过种种手段来*取猴王的青睐以得到怀孕权和食物配给优先权。这类种群中出现了明显的等级(阶级)分化,与人类社会十分相似。

(图片转自blogtravel.fashion.ifeng****)

动物的**行为是一个复杂的机体活动,不仅与多种遗传因素(相关基因、个体差异、繁殖*能等)的协调作用有关,还和环境因素(种群密度、食物、种间竞争等)有关,特别是遗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其尤为重要。当然,人作为高级灵长类动物,其**心理和行为也具有一定本能*。只有深入研究、坦然面对**行为的产生和规避机制,用人格和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尝试解决诸如“路怒症”等更加复杂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冲突问题。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1、中国自古以来便传说着这样一句话:“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那些高高在上位者是体会不了这句话的。只有老百姓,才会深深的明白其中的痛苦与绝望。

2、普通百姓如何在乱世中保全*命?这是一个很艰难的问题。

3、当战争来了,首先是政府招兵买马,百姓要服兵役。当兵就有可能送命,因此百姓要活命,肯定要避开兵役。

4、中国古代只要不是关乎**生死存亡的战争或者太过离谱的乱世,基本上征兵还算符合法规秩序,只需青壮男子充任兵源。

5、但是有些时候遇到离谱的时代,譬如战国时期,就会有全民皆兵制。春秋各国用兵,往往不过数万,可是战国,动辄是十万乃至数十万之众。战国兵数骤增的原因,不是人口基数猛增,而且是几乎全民皆兵了。这种这状况到了战国后期。更是夸张,秦国出国都是带兵百万,而其它诸雄人数也在数十万。**将近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都去打仗,除开老弱病残那部分,试想下剩下的百姓逃过兵役的几率有多小。

6、战争一起,为了躲避战乱,百姓大多会躲避战乱,背井离乡,成为天涯浪*、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悲惨流民。

7、吃观音土、树皮草根都不算什么,有时候甚至是人相食;流民众多,也会引发**、瘟疫,一传十、十传百,死亡人数众多。

8、更可怕的是,如果遇上那些想要拿无辜百姓人头充作军工的将军;或是无纪乱军,那更如同堕入地狱。

9、譬如秦国采纳商鞅的建议,将爵位制定为二十个等级,按照军士在战斗中斩获敌人的头颅多少授爵。因此秦军很多将士遇到敌国百姓不分男女老幼,统统**,以求首级越多越好,冒**功。

10、战争中,也有很多百姓会选择留在城中,与城同在。

11、可是,要是城池坚固、守城士兵兵强马壮、胜利在望还好,倘若是长期的攻坚战,或者城破,那结局亦是相当凄惨。

12、守城之战惨烈如安史之乱中的睢阳之战,张巡以区区七千残兵对抗13万大军围攻,坚守长达10月之久,可其中,城中的士兵和百姓“初杀马食,既尽,又亲杀自己的爱妾给将士分食;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惨状不忍睹!

13、城破**,历史上数之不尽,譬如三国曹操**徐州百姓数十万;譬如蒙古人屠川;满清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14、安安稳稳的在战争中当顺民下场大多凄惨,所以很多有点百姓被逼无奈或是由于别的原因譬如本身就喜欢**,希望时势造英雄,于是“揭竿而起”,不再做战中任人摆布或是屠戮的蝼蚁。

15、这种选择,风险实在过高,但回报也相对巨大。算是百姓走投无路之下较好的选择了,至少有个盼头。

16、历史上无数农民揭竿而起,但可惜很多人都不是“位面之子”,天之所钟,大多是跟了某位**的强人,从草头兵开始,只要熬过了炮灰期,基本有提干当小头领的希望。但是估计大半的人熬不过。

17、其次选择“明主”也很关键,跟错了人,譬如黄巢、张献忠、洪秀全之流,*终难逃覆灭。

18、跟着刘邦、刘秀、朱元璋这些历代“主角”,只要熬过了战争不死,基本上有分功受赏的一天,不过也得看运气,万一你是韩信呢!

19、当然,百姓还可以选择隐居,譬如学桃花源中人,隐居世外不为人知的幽境;或者是直接移民海外,譬如下南洋。这种受制于地理位置,要是身处中原或者远海地区,或者平原无山,想躲避战争范围,基本毫无可能。

20、由此观之,数千年中国历史,战乱别离生死,不知流尽多少平凡无辜百姓的血与泪!

21、他们只能向天愤怒悲叹:“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